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中关村三小:这里有一群未来教育家

发布时间:2016-09-28 11:20:39

浏览量:

分享到:

   这里有类似“小屋”“树洞”等可藏身其中的家具,方便学生独处或三两聚集,是学生自由和静心思考的私人领地。这里有专门的分享空间,大孩子与小孩子一起放松和玩耍、也可以组群共同进行研究学习。

  “我不只‘必须’待在这里,我更‘想要’待在这里。”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三小”)的学生经常这样表达他们对于新校区的由衷喜爱。是什么样的体验让孩子们深深迷恋上了学校生活?被网络赞誉为“北京魔法学院”的“3.0版本学校”又是如何建设的?校园建设如何与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对接?中关村三小的老师们在改革探索中又有哪些妙招?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关村三小,探索中关村三小“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足迹所至”的教育理念。

借助学校建筑空间变革,推动学校教育变革

  教师们都习惯称学校为“大家三小”,这不仅是中关村三小的办学理念,更是学校的发展愿景。“我们认为,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要让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和力量;在大家庭里,要尊重每个人,需要每个人,成就每个人;学校的发展需要团队的进取心,每个人都需要有大家气度和追求。”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说。

  “家和成学”是中关村三小的校园文化,刘可钦解释,家是动态生态环境,家庭和睦,心力一处,可为万事,万事顺兴;“和”以厚德,成就大家学问。

  因此,学校在设计校园建筑模型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福建土楼的模型,结合新校址的地理条件,形成一个“C”型的开放性建筑物。身处这样的建筑中,每个人都会感觉被建筑“环抱”着,产生一种整体感和庇护感。面向东南方向的开放性设计,使得整体建筑仿佛在热情拥抱每一个走进来的人,同时又将你引入更广阔的社区,与整个城市相连,由此体现“大家三小”的大家庭和谐共处的理念。

  传统的教室都是封闭的,设在走廊两侧。而中关村三小新校区,则打破了这一传统,除了占一半数量的传统教室,设计师们把教室一侧的公共区域变成开放教室。开放教室有三个教室大小,中间通过活动隔断进行隔开。教室可以根据老师的课程需要进行“变形”。全部打开可供三个班学生共同使用,学生可以在这个区域内学习、交往和游戏,也可使用隔断进行小范围教学。有了可以变形的开放教室,这也意味着学校可以在班级编排上打破传统,把三个不同的班组成一个班组群,共同使用一个开放教室及学习空间、卫生间、楼梯等。“有一种家庭学习的氛围”。

  “班组群使得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学校管理也有以‘班级’为单位转向以‘群’为最小管理单位的变化,这样设计的优势在于,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能够继承分科教学的优势,保持分科教学的深度和系统,同时,通过教师之间的这样的一种协同合作,避免了分科导致教师在学生发展视角上的局限和短视,便于多学科教师能够协同工作,设计综合性学科教学活动,也体现了西方学校全科教师的优势,避免了教师的局限性:单兵作战,孤独成长。组织形态的多样性,为一个团队形成合力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说。

  在这里,处处是教室,随处可学习:“三室一厅”的三间联通的教室,建立起班组群。不同年级的三个班级的师生共同生活在一起,成为家庭式的学习基地。通过活动隔断板,折叠或展开,根据学习内容和形式的需要,两个或三个班级自由组合,为大小孩子共同学习提供了多样的学习空间。

  在这里,处处是图书馆,处处可借书。学校没有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大图书馆,而是将图书馆全部打乱分布在校园各处。学生借书时,每本书上都会有条码系统能定位到具体的位置。

  在这里,处处是博物馆,支持一座建筑存在的声、光、风、水、电,传统的学校通常会封闭在墙体和屋顶之内,在这里,则直接把它们当做教材,让学生了解学校建筑是如何运作的。

  这里也处处是舞台,促进学生走出教室之外展开学习的最大可能,模糊了课上课下的界限,模糊了学科间的界限。

  这就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新建成的北校区,活动的教室、班组群的理念、随处可见的图书馆等,随时可见学生的互动交流空间,在多种空间组合,多形态的空间布局中,让各类学习资源得以共享,而不是分割,让学校成为充满生长机会的博物馆。

  开放的理念背后,是中关村三小对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的探索。刘可钦说:“学习,将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这是我们在新校区的建设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很便捷的资源和空间,帮助孩子学习,将来能够拥有从事也许今天还不存在的职业技能,或者说那些素养,才能够帮助学生走向未来。我们以全球化的视野来推动学校的创新,借助学校建筑空间的变革,来推动学校的变革,推动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希望学校能够成为一个充满机会的博物馆。我们希望学生在这里接受六年的教育后,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有能力的、有担当的人。”

  建筑与空间设计的创新,又引发了学校教育的变革。中关村三小将“真实的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价值目标。学习不只是发生在教室里和课堂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之处;教师不仅仅是在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等,而是有更多样的空间适宜其学习、交流;学生也不再只是过一种上课下课的单调生活,因为对儿童而言,“生活即学习”。

  学校也将教育改革延伸到了课堂。以90分钟为一个学习板块,提供多种学时组合的可能,由两个或多个学科的教师自主协商,灵活安排学时。这种板块式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习的多样需要,如两个学科的教师可根据每天学习内容和进程的需要,协商若干不同时间段的组合。

  在课堂中,中关村三小的老师们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哪些绝招呢?记者邀请了中关村三小的六位老师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故事。

打破年龄段教学,无法融入小组怎么办?

高霁岑:班组群找伴儿里的真实教育

  班组群是个大家庭,有三个不同年级的孩子组成,还有“孩儿爸”、“孩儿妈”“舅舅”、“小姨”……孩子在班组群里的同伴一下子就多了,毕竟以前是自己班级中的同龄人,现在多了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是件幸福的事情。

  然而,不同年龄的孩子在班组群中学习、生活,给教育增加了许多难度,随着孩子有了更多学习和交往的机会,他们也会遇到从未经历的困难……

  以前,我认为孩子之间的交往找个伴儿很容易,尤其是五年级的孩子,按照常理来讲,高年级更容易,可事实不是,孩子们找个伴儿挺不容易的。

  在第一次班组群的项目学习中,我让所有的孩子找志趣相同的伙伴儿结成小组,正当孩子们热情似火地寻找同伴儿时,我发现一个五年级男孩子在哭泣,询问后得知,他不敢去三四年级找伴儿,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出了胆怯、退缩、茫然,但他心里知道必须要完成结组的任务,所以他急的哭了。于是,我鼓励他大胆地问问旁边的三年级小姑娘有什么爱好,他的同班同学也过来拉着他的手,陪着他找伙伴,最后他终于结成了小组。

  下课后,我看到这个男孩子并没有因为有了小组而高兴,我想:这就是他从未经历的困难吧。从他的身上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原来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的交往方式不一样,性格特点不一样,学习状态不一样……连找个伴儿,对他们来说都不是轻松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协同。

  班组群里“孩儿爸”、“孩儿妈”“舅舅”、“小姨”……就是孩子们的导师,在聊天中,我们谈到了这个男孩子,音乐老师告诉我们:他有钢琴优势,已考到八级!多了不起!我们就想给予这个孩子机会,给他搭建平台,让他展示自己的才能,或许他会在这个大家庭中有成就感。

  接下来就是学校的合唱节活动,这个男孩子顺理成章地承担了钢琴伴奏的任务,他弹的特别好,当天还穿了燕尾服,整个人都特别酷,一下子就引起了班组群其他孩子的关注,通过这次活动,他得到了老师、伙伴的赞赏,他腼腆地笑了,脸红的像个大苹果,他终于让大家看到了自己闪光的一面,在班组群中真正有了空间存在感,有了归属感。

  我想:在班组群中会有一些像他这样的孩子,如果利用我们的课程和活动让这些孩子有用武之地,他们会更加自信,在赞扬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那么他们获得的归属感、依赖感会让他们更好的融入我们的空间和集体中。

  在接下来的班组群项目学习中,这个男孩子的粉丝越来越多,他更加自信,神采奕奕,他的心扉打开了,就愿意在小组中承担任务,也主动为弟弟妹妹做更多的事,在学习中他有了真正的责任感,把自己当成了榜样,现在真是一个大哥哥。

  在班组群中,我见证了一个孩子从找不到伴儿到逐渐有了归属感、责任感的成长,特别激动,或许在孩子眼中,我只是他的语文老师,但是因为有了班组群,我有了另一个身份,就是孩子们的导师,导师不仅教孩子学习,还是他们的陪伴者、激励者、指引者,我感觉自己的角色在发生明显的转变,从关心孩子的分数到关注孩子的成长,这就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在育人。

  班组群让我和其他老师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是一个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地方,我们开始想以前根本不想、不敢想的事,这里可以让什么样的学习发生,这里可以让什么样的成长发生,原来教育还有许多种机会与可能发生,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探索,我们的行动……一切都因有了班组群而在发生改变。

师生交流若有如无,怎么办?

李华:倾听思考分享赞美,提高学生“言值”

  我是语文老师,和孩子们在课堂上摸爬滚打了24个年头,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赢得了孩子们的芳心,在有限的空间里和他们的关系处得不错,我也很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但我却有隐忧:

  师生关系虽然好,但看不到真正的最具体的那个学生;

  知识传递的效果虽有,但伴随着语文能力的增长丰富情感的交流却若有若无;

  面对有限的空间,我也有着小组学习、读书分享等一些做法,但并不是我理想中的课堂生态。总感觉语文课堂上的“言值”指数不高。

  以“四会”为媒,修“言值”之身

  这时,新校区的落成了,物理空间变大了,课程改革的步伐也加快了,我似乎看到了要实现曾经的想法一种可能性。学校倡导有问题有互动的课堂文化,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了语文课堂的变革之旅——与学生一起提升言值。

  言值,是语文本质的东西,语言交往背后的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前提是倾听理解、交流思考,思考后就会产生跟别人分享的冲动和欲望,最后言值就能提升。于是语文课堂上便产生了“四会”,即:

  我会倾听(耳)

  我会思考(脑)

  我会分享(嘴)

  我会赞美(拇指)

  “四会”作为课堂上的一种约定、一个承诺,师生都要遵守去实现的,我和孩子们把这种关系定义为“课堂交往礼仪”。当有人要分享时,伙伴们热切的目光就要迎上去,聆听。分享后便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想法很好,但我还有个问题,希望你们帮我解答;你的想法很深刻,但我也想想说说我的看法,给你们做补充;听到小伙伴的建议我们总会深深鞠躬表示谢意;分享后,伙伴们发自内心的鼓起掌来,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真美;老师要善于对学生说“谢谢你,你帮我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别着急,慢慢来。我们等着你。“四会”在课堂间游走,它是交互的,是灵动的。因为空间的变化,承载四会的方式和平台更多样了:在小组合作当中,在项目学习当中,在互动交往当中,在质疑提问当中,在多样的学习交往当中会了四会。学生的课堂行为不再是整齐划一而是凸显出个性化了。语文课堂上的言值提升了。

  在惊喜于这种变化时我也在想,这些变化背后有一种新的关系在生成了,这种关系彼此是尊重的信任的友善的愉悦的彼此是欣赏的是赞美的。我也会时常变化着角色:同伴、引导者、发现者、欣赏者、学习者。陪伴在他们身边,我变得更真实了。能者为师,在这个过程,大家真正领会了四会的含义。“四会”重构了一种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良好了,生生关系友好了,学习兴趣有了,课堂效果就提升了。每个孩子在集体中都能找到自我,而不是“唯我”。我也看到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鲜活的个体形象。

  课堂上的“四会”规范着师生的言行,形成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课堂下学生的交往方式也悄悄发生着改变——孩子们会交往了,伴随着内在言值的提高,愈发觉得外在的颜值也高了,内外兼修,真好!

怎么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

刘建昕: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

  我的魔方玩得很转,大家不知道,我的学生比我转的快的多的多。在大家玩儿数学课程中我是大家玩魔方的牵头人。从小小的魔方当中,我感悟有很多。

  探索魔方后的规律,比谁复原得更快这种游戏化的方式激发了很多的学生。原先在我内心深处认为稍微有些落后的学生,甚至我尝试单独辅导都失败了,认为他根本就学不会魔方的学生,一段时间以后,竟然到我的面前来秀复原魔方了。这让我很是惊讶。他是怎么学会魔方的呢?原来他是拜了一个同学为师,是他的同伴教会了他。这时我想起了我们中关村三小发展纲要中的一句话,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我也不得不认同那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的师父到底是怎样把他教会的呢?我就去观察他的师父是怎样教学的。果然让我发现了秘诀,一、学生与同伴学习魔方的时候,他们是坐在一起的,视角是相同的。这一点是我以前没有考虑到的。二、在教学魔方的过程中,这个小师傅把口诀编成小故事,使枯燥的口诀变得有意思,便于记忆。这时我明白了,我之所以教不会,是我没有找到最适合这个学生的教法。于是我们开展了金牌教练活动,那个学生也成为了金牌教练,于是他的女师傅被同学们授予了一个荣誉称号——金牌师奶。

  随着魔方活动的很快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把我锁定为他们的目标。在课间、饭后我经常遇到学生挑战:“老师我们来比比魔方吧!”我也渐渐地从常胜将军,慢慢的败下阵来,一个个的流动冠军不断的涌现。当我成为一个失败者的时候,我心里的感觉却是幸福的。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是在学生身上,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是需要方法和契机的,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是一个学习者,他们是愿意去学习的,学习的欲望是需要一些途径点燃的。

  随着魔方课程的顺利开展。魔方课程牵头人我也越干越起劲。魔方开始转进了我的数学课堂。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开始出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游戏、以及我们在开展大家玩儿数学课程产生的数据、案例。例如利用玩魔方的数据学习平均数,例如把魔方作为教具探究观察物体。例如用魔方拼图作为素材学习两位数乘法。我发现课堂上注入了一些魔方元素,学生更愿意听,更愿意学了。

  学校课程部开始推行有问题有互动的课堂文化。我开始思考,在课堂上能不能给让学生主讲啊?能不能给同伴相互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啊?能不能让更多有擅长的学生,成为小老师呢?我开始淡化我课堂上唯一的教师身份,我开始尝试走到学生中间去,把讲台让给学生,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融入更多生生互动环节。于是我的课堂越来越灵动,真的如我们的课目标所指大家一起玩转数学。

能唱会画还懂技术,特长怎么融入教学?

张文龙:不一样的语文老师

  之前我是教什么的?您猜猜?电教老师,十三年前大学毕业,我拿着一张简历,来到三小应聘,领导看着我这个小伙样样都还可以,能唱会画的,还会做网站,正好缺个做网站的,就放计算机这块吧。从此,我就根据学校需要当上了计算机老师,一干就是十年。日子在风平浪静中渡过,但是,美国的一次培训,带给我教师职业一个巨大的转折。

  在美国威斯康辛长达六个月的,无特定学科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每天和不同学科的老师,就一个个教学案例展开研究,最终以全科教师的身份参与到美国课堂的教学之中。这段经历让我隐隐感觉到,分科教学的弊端。我的内心有很多空间被打开,我发现我的很多爱好,唱歌、画画都能在课堂上有所用,我的教学热情被点燃。内心的小宇宙在爆发。对学科的理解和学科与学科之间关系有了更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教育职业生涯的未来。

  在美国交流的末期,我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做了深刻的反思,在美国小学里,没有计算机课,但似乎每一节课都能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辅助学生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一个工具,学生们只要去使用就可以了。没有信息课,那我该教什么?我到底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不停地问着自己。

  当时,我们的学校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学校正在筹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革,在这样的变革中我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异国六个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让我焕然一新,我像一座火山即将爆发,而恰巧,中关村三小万柳北校区,这个进入教育新纪元的学校就在眼前,这样的我,一旦与这样的新学校相遇,会发生什么呢?我似乎感觉到,我可以有更宽广的空间做些什么?经过这样的思索,我萌生了做一名语文老师的想法,对,我想做一名语文老师!因为语文的涵盖面广、要求各方面的知识素养,我本科和硕士也都是文科。而且我想做一个不一样的语文老师,由于我个人学科素养还算比较均衡。我想探索的是,站在语文老师的角色,如何跨出去?把语文学科延展到更多学科,延展到真实的生活?然后,再收回来?在跨学科关联的学习中探索语文的内在规律?带着这样的期待,我申请了语文老师的职位,学校领导和同事对我也很信任,在大家的帮助下,我顺利转型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现在已经是第四个年头,这期间,我可以说是个不务正业的语文老师,我联合家长委员会给学生办画展,协助数学老师搞“数学家的故事”的短剧。和一、二年级的老师们一起让小朋友手拉手进行新校区班组群的研究,当时叫“三个年级一个班”,我们的活动居然还上了报纸。这大大激发了我的热情,每个周一的管理班,我们三个班主任和不同学科的老师一起打破班级界限带着孩子们学习和玩耍,一起过万圣节做南瓜灯,一起搞以保护熊猫为目的项目学习。

  渐渐地,我就边做边跟各学科的老师请教,胆子也大了起来。又反过来,开始在语文学科内,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带学生去操场,去图书馆,去学校的花园里上语文课,带他们编科幻故事,写诗画画,作歌词谱曲配乐,这些看似不大守本分,超乎常规的尝试,虽然不够成熟,但却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得到不同学科老师的指点,学生们也经常带着期待的眼神问:张老师,我们这节语文课做什么?张老师你是美术老师吗?张老师你居然会说英语。正是这些期待的眼神和来自孩子们的鼓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让我收获了职业生涯中满满地幸福,也是我作为一个不一样的语文老师找到了继续不断努力前行的动力。我想说,当您在您的课堂中,想为孩子做点不一样的事的时候,不要彷徨,不要犹豫,just do it.

家校沟通,高知家长言必称西方,怎么办?

万霞:寻找共同的话语体系

  我先分享一个做班主任时候的故事:一年级入学不久的一节品社课,上课铃响了,发现7个孩子不见了。我当时特别着急,在校园里四处寻找。结果,在一片草地上这七个孩子正头碰头地围成一圈,还在那指指点点。我走过去才了解到,一个小男孩的水彩笔丢了,教室里找遍了都没有,他想一定是被蚂蚁搬到蚂蚁洞里了,正带着同学在这等呢!我问了水彩笔的样子,请孩子们先回去上课,我替他们等。为了保护孩子的童心,我去学校门口买了同样的水彩笔送给这个孩子。后来,类似的故事不断地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着,卫生间的水龙头拧下来研究一下,楼道里的灭火器试着喷一喷,还把同学的衣服扔进墩布桶里。

  作为班主任我能区分孩子的好奇心该如何保护,更知道孩子的行为、交往习惯以及规则意识培养的必须性。在积累一些小案例之后开始约家长进行深入沟通。每当这时,家长拿一堆的西方教育观点来和我“论证”:“孩子应该自由发展、快乐成长”,“成人不要干预孩子的世界”等等,经常引经据典。淘气的孩子古已有之,恰恰是这些说教的家长,家长的变化是我做了这么多年班主任工作遇到的新问题。咱们的家长有60%-70%都是高知,很多家长是照着书本来教养自己的孩子,从吃几克奶粉到什么时候吃辅食、几岁开始学习语言等,他们的家庭教养信息来源非常丰富。再去和他们计较与辩驳谁的理念或做法更正确没有意义。那我如何重塑自己的班主任身份,如何去面对未来的班主任工作呢?经过深入思考,我的策略是寻找共同的话语体系。

  首先,先一步获取家庭教育知识。我们和家长都需要更多的养育知识,而作为教师就要先家长一步获得这些知识。我把最初对家长的抵触,这个心结打开,转为向家长借她们读过的家庭教育的书,图书馆、书店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也都是我涉猎的对象,从根本上了解家长教养方式形成的根源。同时,学校每年的国际会议、项目学习的研究以及从美国交流回来的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来源。与家长一起阅读,一起交流,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初步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步,拓展彼此见识。遇到崇尚西方教育,又略懂皮毛的家长,我推荐《优秀是训练出来的》,《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等,喜欢从网上寻找教养方式的,我就推荐薛淑萍、陈钱林等人的博客,喜欢拷贝名人成长路径的,我就在“家长大讲堂上”请这些名人来讲解自己的成长故事。把家长由面对自己一个孩子,一些比较偏激的见识扩展到对更多的孩子的了解。我们拥有了共同的话语体系,再建立起合作的共识,共同发展。

  第三步,建立合作共识。我把与孩子、与家长之间发生的故事写进自己的班级博客,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家长一起思考。我们在博客中互动:故事引发的教育感悟、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等,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探讨中趋于一致。慢慢的,我们的博客有了一定的影响,学校搭建平台把我们的故事变成了《万霞老师的班》这本书。

  在经历了拥有知识、拓展见识、建立共识这样三个阶段,家长变得客观了,由眼里只有一个孩子到眼里有了更多的孩子,我们就有了合作的可能性,信任就一点一点建立起来,从而打通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围墙,与家长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这也正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家和成学”最真实的体现,更是我们学校“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的精神主旨。

孩子有情绪,我们的眼睛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吗?

杨贺:遇见最真实的孩子

  我是思品老师,也是学校的心理教师。我还是一个好奇心强、有着很多爱好的人,我喜欢中医、心理、书法、朗诵。我常想,教育、心理还是传统中医,它们本应该是相通的,如果我能去融合它们该多好呢?很久以来我始终在尝试,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个孩子。

  那天进班上课,一个大男孩正在发脾气,卷子、书扔了一地,他站在那儿,一副头可断血可流,就是坚决不打算上课的样子。他那种异乎寻常的激动让我突然想起了我平时用在亲友身上的中医脉诊。我尝试着握起他的手,摸摸脉,然后我明白了,在他倔强强硬的外表下遮蔽着多么强烈的虚寒乏力的感觉。我对他说:“你愿意到楼下晒晒太阳吗?暖和了就回来好吗?”他惊讶地看我……十几分钟后他回来了,从他喊报告的声音里我听到了平静,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看我,然后轻轻把卷子拣起来,坐回座位,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似的。

  他的转变让我突然有了特别深的感悟:我自问,我们的眼睛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吗?有一些孩子他们看起来是那么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听讲、就是要和同学打架、就是要和家长顶嘴,然而在这些表象之下可能遮蔽了更深层的根源,它们可能与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相关。

  后来我有意识地尝试,每当我遇到孩子起冲突、有情绪的时候,我都试着先去摸摸脉,我发现相当一部份孩子真的与他的身体状况相关,当根据他们的状态或引导放松、外出活动、或按揉一些穴位,我发现很多次都会缓解孩子的问题,也有时我会和家长沟通通过改变孩子晚上暴饮暴食的习惯来改变暴躁或倦怠,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在思品的国粹课上我上了中医课,孩子们就特别有兴趣地把那些传统保健知识用到平常的生活当中去。

  我发现通过这些方式我找到了一个遇见真实孩子的途径。当我们去读懂他身体当中的语言,也就有可能认识一个更完整的活生生的孩子,为我们要传递的有效的教育找到更多的可能性。我发现我将自己的爱好融入到我的职业当中了,这让我好开心!

  但是难道孩子的种种根源问题就仅仅在身体上吗?随着继续学习,我又一次发现了走进真实孩子的广阔天地。

  2013年学校为爱好心理学的老师开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我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5年学校又专门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岗位。这是我从一名思品教师跨界到心理教师的两个重要结点。可以说学校提供给我的这两个重要的结点让我有机会将业余爱好转化成专业支持,让我获得了一片走进学生心灵的用武之地。

  我做学生的个案咨询、做团体辅导、和学生部做一年级心理绘本培训,和思品老师一起开发心理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渐渐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考,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他们的各种所谓的问题和困扰,都和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有着直接的关系。我试着用一些情绪卡片来帮助他们表达情绪。比如两个男孩,开玩笑开急了,他们就会握着拳头互相指责、对骂,往往这个时候越讲道理越激动,我就试着把情绪卡片放在他们面前:“咱们来感觉一下现在自己心里的感觉,这里有你现在的感觉吗?”,一个孩子立刻拿起一张卡片说“生气”“为什么生气?”“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还这么嘲笑我”、另一个孩子挑出卡片“委屈”“我不是那个意思”“害怕”“我怕他以后不和我玩”随着这么表达,你会发现他们的行为也在变化,他们内心深处最需要抚慰的那个部分得以被看见,所以不需要什么道理,很自然地原谅了对方。后来用类似方式我尝试解决更多孩子的问题,都是很有效果的。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发现我尝到了遇见真实孩子的甜头。一边是打开孩子的身体密码,一边是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这让我更清楚地看到,孩子不是成人,而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他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如果单纯紧抓表象,我们可能就与一个真实的孩子失之交臂。

  我成长在这片适合我成长的沃土,于是我遇见了真实的孩子。我知道每位老师,一定也有属于自己的探索,去遇见属于你们的最真实的孩子。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共有三大类专业,机车车辆类、铁道运营类和轨道基础保障类。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西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 400-0931-558   QQ:3083826959           

网址:http://www.gsgdyx.com/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339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中关村 一群 教育家

精彩专题 MORE >
技能大赛荣誉榜单 普高班 普高班、职高班、就业班

不影响广东户籍考生录取率

毕业生质量排行榜靠谱吗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