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陈明松:龙背山上一“先生”

发布时间:2015-12-24 10:08:03

浏览量:

分享到:

  深秋时节,湖南省泸溪县八什坪乡塘食溪村龙背山寨,层林尽染,溪水潺潺,吊脚楼点缀山间,精巧而别致。

  还未走进寨中,远远地就看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一栋简易木房,一个简易操场,一个篮球架,这就是龙背山教学点。进入校园,一位中等身材、两鬓斑白的老者正在上课。他,就是如今这里唯一的教师陈明松。

  时值放学,9个满脸稚气的孩子,恭恭敬敬地说了声:先生,再见!便欢呼雀跃般跑回家。“先生,是我们苗乡对教师最尊敬的称呼。”拍拍手上的粉笔灰,陈明松背靠着窗户,打开了话匣子,娓娓道来……

  柴刀当铃槌,“敲出”了68名大学生

  在龙背山教学点,上课、下课都没有铃声,但孩子们却能按时上下课。

  “铃呢?”

  “2013年就不用了!看,铃槌还在那儿呢。”

  那是一截长约30厘米的废柴刀,锈迹斑斑。“别看不起它!它比你们的年龄还大呢。”陈明松说。

  陈明松成为教师源于一个偶然。“小时候,寨上开会、算账,有一个陌生人必到。这个人是寨上花钱请来帮忙算账、记工分的。”陈明松说,“全村500多口人,偌大的村子,居然没人能写会算!为什么?”这件事让儿时的陈明松印象深刻,小脑袋里满是困惑,并暗暗发誓要努力学习,为村里人写信、算账、记工分。

  为此,从小学第一天入学开始,陈明松就比别人学得刻苦。每天第一个到校的是他,读书声音最大的是他,经常缠着教师提问的还是他。凭着这股韧劲,六年级时,陈明松已能代人读信、写信、写借据了,这让他感到很自豪。

  1970年秋,16岁的陈明松接到了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去县城读书,在苗寨是一种荣耀,他兴奋得夜不能寐。但是,去县城读书不仅要翻山越岭30多公里,而且更让陈明松头疼的是每月7元5角的生活费,那可不是一个贫穷家庭所能承受的。

  正当陈明松进退两难时,村小校长胡国雄来了,劝他留校当教师,每月能拿到5元钱的薪水,还可以继续自学,等待机会深造。就这样,陈明松走进村里小学,成了一名民办教师。

  “我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第一次拿起柴刀敲响上课的铃声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对得起教师这个职业。”陈明松回忆着当年的想法。

  当时,学校是50年代修建的木房,上下两层,设有两个复式教学班,58名学生,一、三年级在楼下,二、四年级在楼上。陈明松刚入行,教的是楼下的班级。

  “山里孩子读书迟,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看着与自己年龄相差无几的学生,心都跳到嗓子眼儿了,浑身直冒汗,教完一节课,我的衣服都拧得出水了。”陈明松说。

  一周以后,陈明松才慢慢适应了这尴尬的局面,开始思考如何能更好地教学。

  开始几年,陈明松的教学成绩并不怎么好,尤其是语文。究其原因,陈明松发现用苗语上课,学生拼音发声不准,考试时吃了大亏。但是周围没有人会说普通话,为了让孩子们学好普通话,陈明松就买来一台录音机和拼音磁带,放在教室里每天反复地放给学生听。回家后,陈明松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视,一字一句学习主持人的发音,并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一年之后,不仅陈明松的普通话进步很快,而且学生朗读课文也标准了,语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几年后,校长胡国雄调走了,陈明松接过了“柴刀”,日复一日地敲出了清脆的上下课铃声,也敲出了68名大学生。陈明松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州、县优秀教师。

  “当初,要是继续上学,我也能成为一名大学生,也许早已走出了大山。现在,看到孩子们一个个从大山里走出去,我觉得我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说到这里,陈明松的声音不觉间大了很多,镜片后的眼神,显得更加坚毅、执着。

  “孩子交给他,我们放心”

  不觉间,夕阳西下,天边泛起金色的霞光,映照得苗寨亮堂堂的。谈话间,恰巧一位老人来找陈明松。

  老人名叫陈清亮,今年58岁,儿女和孙辈都是陈明松的学生。“把孩子交给他,我们放心。”老人满怀深情地讲述起一件他与陈明松的故事。

  1988年初夏的一天,突发暴雨,山下小溪水位高涨,水流湍急,淹没了溪中的跳岩,冲走了溪上的小木桥。放学后,陈明松带着3个没有家长接的孩子来到小溪边,脱掉鞋子,弯腰把学生扛到肩上,走进齐胸的水里,一步一步地小心向前滑行。刺骨的溪水不禁让他打了几个寒战。

  陈明松顺利地把两个孩子送到对岸,又折回扛起第三个孩子,刚走到小溪中间,意外发生了,一个趔趄,身材矮小的陈明松和肩上的孩子瞬间被水流冲倒了,急速向下游漂去。陈明松左手紧紧抓住孩子的脚,右手使劲地划水,试图抓住溪边草木。可是,抓住的草木都不能承受他们的重量,他与孩子随着洪水继续向下流漂去。

  这一幕,正好被从山上砍柴回来的陈清亮看到,急忙跑到下游,递来一根长竹竿,急促地喊:“抓住!抓住!”陈明松奋身一挺,抓住竹竿,两人被拉了上来。孩子除湿了衣服外,毫发无损,而陈明松的右手多处被划伤,血流不止。

  “再下去两米就危险了,下面的水更深,后果不堪设想啊!”时隔多年,陈明松还心有余悸,“当时也没想那么多,一心只想孩子不能出事。”后来,遇到雨天或者天气恶劣,陈明松就把孩子们带回自己家,让他们住下。直到1999年,小溪上建起了水泥桥,这种状况才宣告结束。

  “我扛着的不仅是学生,更是一种责任,一份关爱!家长把孩子交给我,就是对我工作的支持。只有让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走得出去,才算不辜负乡亲们对我的期望啊!”陈明松如是说。

  “当老师的,都是父母心”

  1986年10月24日,对陈明松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他的父亲去世了。

  第二天清晨,陈明松忍着悲痛来到学校,准备给学生放假。当他拿起那把熟悉的柴刀打算敲集合铃声时,他犹豫了!一边是父亲的丧事,一边是69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孰轻孰重?陈明松高高扬起的手,无力地垂下了。

  陈明松望着远处飘浮的云朵和迷蒙的青山,思索良久,耳畔响起父亲临终时的嘱咐:一定要对得起孩子,对得起乡亲!陈明松一跺脚,一声悠长明快的上课铃声,顿时又回荡在龙背山上……

  “我相信,父亲在天之灵能够理解我,支持我!”提起父亲,陈明松的眼里,明显看到有泪花在打转。为人子,却不能尽孝,一直是他心里不解的结。

  龙背山教学点,覆盖几个自然村寨,最远的学生要走上好几里山路,每天只能从家里带午饭来学校,到了冬季,饭菜冷冰冰的,难以下咽。陈明松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让孩子们吃上热腾腾的饭菜,陈明松决定在学校修建小食堂。没有资金,他跑学区递报告,缺少劳力,他拉着妻子一起上。一次,陈明松挑着砖头,一不小心踩进了泥坑,滑落的砖头重重地砸在他的脚上,顿时肿得老高,疼得他直冒冷汗。孩子们看见了,急忙跑来,搬开砖头,搀扶着他回家。

  次日,陈明松拖着伤腿,瞒着妻子,继续当“搬运工”。食堂建成了,当陈明松看着孩子们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时,他开心地笑了!可他的脚,却因为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落下了病根,一到阴雨天就隐隐发痛。

  “放心吧,老师不会走”

  2014年3月,陈明松办理了退休手续。按说,他应该撇去一切事务,呼儿引孙,享受天伦之乐了。可他做出了让全家人都不理解、不支持的举动:继续留校教书!

  反对最激烈的是妻子张兰翠。1984年过门至今,张兰翠几乎一个人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农活,从没有抱怨过一句。陈明松知道,妻子是不想拉自己后腿,是要他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对于妻子,陈明松是有愧的!可他更放不下山里的孩子。

  龙背山山高路陡,随着生源的减少,教学点只剩9个学生了。外地的教师不愿意来,学区又派不出教师,陈明松一退休,教学点就会消失,这9个孩子可能会失学。

  “放心吧,老师不会走的。只要我还活着,还拿得动粉笔,我就会继续教书。”这是陈明松对孩子们的承诺。他用自己对教育的挚爱,对孩子最真诚的呵护与守望,诠释着“先生”的真谛!

  第一次拿起柴刀敲响上课的铃声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对得起教师这个职业。

  ——陈明松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龙背 先生 陈明松

精彩专题 MORE >
技能大赛荣誉榜单 普高班 普高班、职高班、就业班

吴建伟:网络研修海纳百川 科学课堂风清月朗

黄玉峰:教师就是一本书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