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交流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框架探讨,而是实打实的“方案展示”,教研员们分享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比如高中语文教研员何郁的“序列化、主题化、课时化”整体设计;小学语文教研员张瑾的“游戏化教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在讨论和交流中激发了教研员们对教研活动更深刻的思考和深层次的创新意识。
像这样的研讨活动,朝阳区教研中心会定期举办,鼓励教研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直面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研指导策略,这正是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专业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
“没有超越教师质量的教育质量,教研员的指导能力和学术引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名教研员,只有对教研里的真问题进行聚焦,并能站在前沿进行系统思考,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推动教研模式转型,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区域教育质量。”朝阳区教研中心主任杨碧君如是说。
重学校课程建设 抓课程顶层设计
课程改革的推进是学校课程深入实施的过程,也是一所学校良性发展的主渠道。2012年,朝阳区教研中心成立了课程研究发展室(以下简称课程室),这是在北京市六大主城区中率先成立的课程室。课程室人员可谓“高配”,有多位特级教师、博士和研究生。这样的部门设置,足以体现教研中心对区域课程建设的高度重视。
区域整体课程建设能力提升,鼓励学校自主探索新型课程结构,强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顶层设计,是课程室工作的主要内容。围绕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课程室推出了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手册,组织了全区中小学课程领导力提升系列培训活动。3年的时间,密集的培训活动卓有成效,用一位校长的话说,“以前不了解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什么是课程资源,现在真正对‘课程’两个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地方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朝阳区教研中心在北京市率先组织开发了“阳光足球”地方课程,编写了《阳光足球》读本,以丰富的示意图、微视频、足球操、足球游戏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足球,一时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除了足球课程,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方面,朝阳区教研中心也走在前列。今年,为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全区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相统一,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三级课程视域下的学校课程整体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市、区、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相融合的途径,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同时,在劲松四小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建设”主题市级现场会,会上展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有效融合的经验,特别是如何使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做法,得到了北京教科院领导的认可。
近一年来,课程室又把工作重心放在区域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化建设方面,围绕学生阅读量不足、阅读在不同学科的整合探究不够充分等问题,开始重点建构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阅读课程结构,完善教材体系、探索教与学方式,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素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