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郭光灿院士:只盯眼前利益会迷失远方

发布时间:2016-01-15 09:44:43

浏览量:

分享到: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在郭光灿院士的家乡,《爱拼才会赢》是一首街头巷尾广为传唱的励志歌曲。

  闲暇时,郭光灿爱听歌,对这首歌更是百听不厌。对他而言,“天注定”的贫困与无助,是儿时不可逆转的命运,但在心无旁骛的求学时光中,他用闽南人的冲劲儿、硬是为自己闯出了一片天地。

  从赤足奔走北上求学的渔村少年,成长为中国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和领军人,如今在学界享有盛誉的郭光灿,始终澎湃着赤诚之心,不断探索未知领域。

  在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院士看来,单纯的、毫无杂念的中学时代,是他一生中性格磨砺、学习方法培养的关键阶段,“中学打下的底子,终身受用”。

  中学是从无知到了解世界的过渡

  1942年,郭光灿出生于福建惠安的一个渔民家庭,3岁时,父亲被日本人抓去做苦力,结果病死在运货的船上。含辛茹苦的母亲,独自抚养郭光灿三兄弟长大。

  母亲目不识丁,但目光长远,深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如果母亲让我们三兄弟去帮工,她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感念于母亲的辛劳付出,加上闽南地区对读书人的尊重,耳濡目染,郭光灿从小就聪明好学。

  仅有的两本“课外读物”是郭光灿小学时最深的记忆。

  其中一本是地图册。当时,学校老师要求每个学生买一本地图,需要几毛钱,家里条件捉襟见肘,“但我苦苦哀求,母亲看我这么渴望,最后还是一咬牙给我买了”。

  为了两个弟弟的学业,郭光灿的大哥小学毕业后就外出工作,帮母亲分忧了。在前往探望哥哥的时候,郭光灿得到小学时的第二本课外读物《列宁在十月》,他视若珍宝。

  1955年,郭光灿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成为学校同级学生中唯一一个考上全省重点中学——泉州五中的。年少的他搭着小舢板进城报到,“第一次看到汽车在4个轮子上跑”。

  校园里的氛围很好,大家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每天早上起床,郭光灿和同学们都自觉地听学校的广播,听新闻,再去吃饭、上课。

  中学时泉州刮台风,半夜里,十几岁的学生们从被窝里爬起来去扛沙袋垫河堤,防洪减灾,“劳动时,大家都抢在前面,全心全意做事,毫无怨言”。

  当时,郭光灿的二哥也在泉州上学。二哥爱好文学,时常为报纸投稿,偶尔稿子被录用,二哥就会拿着五毛钱稿费,花三四毛钱带郭光灿和婶婶吃一顿饭,再用剩下的一毛钱带郭光灿看一场电影,这成为郭光灿中学时代最大的享受。

  学习成绩优异,无需花费太多心力,课业之外,中学时开放的图书馆,一下打开了这个乡野少年的视野。

  《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郭光灿看了又看,享受了精彩故事,也多了对人生人性的体悟。假期时,从图书馆借了许多书背回家看,看完继续借,几乎读尽图书馆里所有的中国古典小说。

  后来,英雄侠义、快意恩仇的金庸小说全集,郭光灿也看了不止一遍。甚至在多年后从合肥到西安,几天的旅途中,他还在火车上重温了《天龙八部》。

  看多了文学书籍,郭光灿的作文常常成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点评的范本,他一度立志“要当个作家”。

  回首在泉州五中度过的中学时光,郭光灿感慨于自己的幸运。在他看来,这个阶段,是他从无知走向了解世界的过渡,“就像一张白纸,给了我高水平的知识,我就全面吸收了”。

  “专注做一件事就是好的学习方法”

  中学时代之所以在学习上不费力却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郭光灿看来,这得益于学习时的专注,“心无旁骛,效率就会很高”。

  生活清贫,有时候生活费不能及时上交,上课都要饿肚子,但这从未影响到郭光灿。

  静下心看书、写作业,郭光灿常常找到奇妙的感觉:外面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而猛地一下从沉浸的世界浮出,“我在哪儿?在做什么?愣上半天,哦,我来教室里写作业了”。

  刚上初中时,郭光灿就曾有过让人惊叹的故事。

  代数老师跳出教科书,在课堂上讲起“数”的发展历史,溯源的逻辑让郭光灿听得津津有味。

  过了一周上课时,老师突然点名郭光灿,问及上周的课堂内容。他吓了一跳,“因为书上没有,课后自己也没复习”。

  但郭光灿在脑海中慢慢回放当时的场景,竟然将老师说过的内容原封不动复述了出来,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渐渐地,郭光灿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老师给我讲课,我就会认真听,跟着他的思路走,我会思考这个东西的精髓是什么,背后有什么,你可以把其他都忘了,但这一点会刻下烙印”。

  “专注做一件事”由此成为郭光灿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能够让人在学习中有个‘悟’的过程,把老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

  如今,郭光灿经常告诫自己的研究生,做学问要有悟性,有韧性,有灵性,“不管做什么,悟出事物背后的东西,这才算学到家了”。

  回溯过往,最早的“专注”源自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中学时,郭光灿对每一门课程都喜欢,学起来兴趣满满。

  语文老师对文学的透彻分析,让他至今难忘,“老师分析鲁迅的文章背景,对鲁迅进行思想剖析,鲁迅当时是怎么样愤怒地写出这篇文章的,让我们感同身受。”

  初中3年,他从未迟到、旷课,加之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复习总结,绝大多数课程都是5分(满分)的好成绩,最后被保送到泉州五中高中部。

  入高中时,恰逢“大跃进”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教育也要大跃进,学校决定考试选拔出成绩较好的一批同学,组成两个理工班,“要求三年的功课两年完成”。

  郭光灿思忖,早一年毕业能省不少钱,于是毅然选择了理工班。

  高考前的一段插曲让他终身难忘。

  突然有一天,校长通知郭光灿和其他几位同学被选为“留苏一等生”,要他们拿着体检表去体检。

  医生爱说话,“哎呦,你们这几个人了不起啊,要到苏联去留学了。”

  从农村来要送到国外去,要送到苏联“老大哥”那儿去,几个孩子一激动,血压蹭地上去了,结果量了好几次,医生反复劝解,一直老高老高,就是下不来。

  1960年,郭光灿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留苏预备班,第二志愿为中国科技大学。后因留苏政策变动,他未能如愿踏上苏联之旅,而是迈入了中科大的校门。

  “只盯眼前一点利益会迷失远方”

  中学时,郭光灿一心想着要学习,要学好,至于以后学什么专业、有什么目的,他并不清楚,“那时候很单纯,挺傻的”。

  多年后回首,郭光灿认为这种单纯也是一个优势,“我那时候只知道有了知识将来能做大事,虽然不知道能做什么,但明白这条路是对的”。

  他的成名作可以为此写下注脚:在从事量子信息研究时,孤军奋战的郭光灿在国内坐过10多年“冷板凳”,而最终,团队也收获了首先在国际上提出量子概率克隆原理的殊荣,成为我国科学家在此领域的一项开创性贡献,被称为“段-郭概率克隆机”“段-郭界限”。

  与青年一代的接触中,郭光灿发现一个现象:现在许多中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多,思想却变得复杂,做任何事情都带有目的性,“动机非常强烈,参加学校夏令营都计较着能得到什么才决定是否参加,家长们传递的观念也都是希望孩子弹钢琴、学唱歌,将来一举成名”。

  他理解今天年轻人的痛苦,自己当年是只知道往一条路上走,就可以心无旁骛,“如今的年轻人已经回不到我那个时代,有时候不是说他不愿意努力,而是他们眼前可以选择的路太多,也容易迷茫,想要在每条路上都有收获,结果分散了精力也扼杀了才华”。

  这让郭光灿扼腕叹息,“整个社会基本上就是赶快见效的浮躁心态,影响着我们教育孩子。实际上,你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他就会慢慢培养出选择的能力,学出自己的‘道’,也会悟出人生的‘道’。”

  在郭光灿带领研究生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他也总是强调“摆脱杂念,抛弃功利心”。

  “你想赚钱就别到我这里来,想做研究,为国家作贡献,那我给你提供好环境,让你发挥正能量。”32岁就获得美国斯隆研究奖的郭氏弟子段路明,就是郭光灿在课堂里发现的,为了解除这个家境窘迫的学生的后顾之忧,他甚至想办法为他家人还债。

  他尽力为团队的年轻人提供应有的待遇,让研究生体面地生活。但是,在满足基本条件的情况下,他常常告诫:“你有车,但不一定非要是宝马,有房子住不要总想着住别墅。”

  郭光灿说自己欣赏“从艰苦中拼搏出来的年轻人”。

  这个《中国好声音》的忠实粉丝,只要在家的时间都会准点守在电视前等播出,“我最欣赏里面一个福建歌手,她唱得非常好,而且和我有类似的经历,是从艰苦中走出来的,我欣赏这种人。”

  “再给我10年时间,我还能继续往前走。”已过古稀之年的郭光灿希望,今天的中学生也能抛弃功利和杂念,做一个不停止进步和探索的人,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对民族和国家的价值。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院士 利益 郭光灿

精彩专题 MORE >
技能大赛荣誉榜单 普高班 普高班、职高班、就业班

90后“校花”朱永媛:公益让我强大

阿不力米提:不轻言放弃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