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李吉均:踏遍冰川人未老

发布时间:2016-01-15 09:52:47

浏览量:

分享到:

  人物档案:李吉均是我国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代表学者,提出“青藏运动”“黄河运动”“共和运动”以及“季风三角”等诸多概念,对黄河阶地与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期有深入研究,发展出一套系统的青藏高原上升理论。他对黄河、长江的起源,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中国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祁连山又迎来了它已经相交近60年的老朋友。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屹立在哈喇古山巅,犹如苍翠的松柏一样精神矍铄,即使他的眼角布满了皱纹,脸上深深的沟壑与饱满的额头眉宇也像冰川河谷、黄河黄土。他深情地向同行者们讲述山的故事。这山这水、这高原黄土、这冰川岩石都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就是这位老先生,高中毕业时就梦想“骑一匹白马漫游在祁连山深山幽谷中”,为祖国探矿。

  就是这位老先生,60年前大学毕业后,来到兰州大学,从此和冰川以及中国西部的高山、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

  也是这位老先生,他敢于质疑权威,并花费9年时间找到科学论证,否定了李四光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庐山有第四纪冰川”的论断。

  还是这位老先生,他淡泊名利,惜才爱才,捐赠出自己的奖金,鼓励后生为国家发展施展抱负才华。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我国是中、低纬度山地冰川面积最多的国家,是除格陵兰和南极冰盖之外最重要的冰川集结地,因此,摸清我国冰川基本状况,对本国和世界都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踏遍冰川人未老。时至今日,尽管已经83岁,李吉均依然时常带领研究团队,沿黄河支流登上祁连山脉,对青海民和、乐都和甘肃永登一带区域地貌演化和黄河支流水系发育历史进行实地考察。

  满怀抱负  冰川中走出“白马王子”

  在冰川研究上硕果累累的李吉均,最初的理想是“为国家找矿”。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面对来访的记者,说起“找矿”,虽说对歌词已经有些记忆模糊,李吉均还是激情演唱了这首上世纪50年代的老歌《勘探队员之歌》。

  正如歌中唱的那样,青年时期的李吉均就点燃了“火焰般的热情”。他在心中认定,矿产是工业的粮食,炼钢需要煤炭,都说祁连山是中国的乌拉尔,那就去祁连山给祖国探矿。

  只是,由于李吉均高中毕业时身体太弱,老师同学们知道了他的“探矿理想”后,都说他身体吃不消,干不了地质这行,劝他改学地理。为改变自己的体质,改学地理后的李吉均,坚持天天早起锻炼,晚上洗冷水澡,终于练出一副好身板。

  这为他未来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1958年,李吉均见到了祁连山,但不是来探矿,而是研究冰雪资源。他真的骑上了马背,“是白马,不过是一匹年迈的老马,否则性子刚烈驾驭不住”。冰川考察也并非处处“诗意”。当时条件差,他和队友们穿着厚重笨拙的老式棉袄,租用老乡的牦牛或骆驼,既能驮运行李,也是代步工具;顶着冰川道路上的刺骨寒风,他们艰难穿行,足迹踏及祁连山各地冰川、雪山。

  1959年第二次进祁连山,因为没有地图,迷路的队伍还闹出了粮食危机。会打猎的蒙古向导打了一头野牛,最后却发现那头野牛其实是头跑丢的家牦牛。他们用电台联系当地县办公室,说我们考察队误打了你们辖区的一头家牦牛,你们要我们赔多少钱。县里回复说,你们风格好,按市场价赔六十块钱吧。到后来,他们又打了一头小野牛、两头黄羊充饥,才算改善了一下生活。等到走出祁连山时,队伍只剩下一顿饭的粮了。

  时隔半个多世纪的风尘,李吉均对这次横穿祁连山的经历依然引以为豪:“硬是凭借罗盘和山脉走向,走出来了。这是比较惊险的事!”

  李吉均和冰川的不解之缘,就在这样难忘的经历中慢慢深化。1972年,刚从逆境中走出来的李吉均,与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合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编写了《冰雪世界》科普册子。1973年,已届不惑之年的他重新开始了与冰川的亲密接触,加入中科院青藏考察队并担任冰川组组长,负责西藏以及后来横断山脉的冰川考察研究。从阿扎冰川到若果冰川、恰青冰川和白玉冰川,几年中,李吉均和他的冰川组遍访了西藏群山中的冰川,从古冰川到现代冰川,从现代冰川中的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测得冰川面积4.66万平方公里,占去全国现代冰川的83%。

  在这次考察的第一站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李吉均终于看到了慕名已久的阿扎冰川。上世纪三十年代起,英国植物学家金·沃德就曾多次来过这个冰川,他拍摄的一幅黑白照片令李吉均久久难忘。冰瀑布从上到下足足有700余米,云雾缭绕,如梦如幻,如临仙境,令人陶醉!此情此景带来的心醉神迷和心灵震撼,弥补了沿途冒雨翻山越岭的辛苦。李吉均站在沃德拍照的地方,举起了相机,拍下了阿扎冰川的壮丽身姿。

  这次考察,青藏高原雨季的倾盆大雨一直不离不弃,忠实地伴随着他们。二三十个人的队伍就驻扎在阿扎冰川中部,一棵七八十米高的冷杉树下,大伞如盖,风雨不透。晚上,伴随着雨声风声,李吉均与他的队友们就在冷杉树下安然入眠。

  也就是这棵千年冷杉,给了李吉均灵感。他想到,这棵冷杉生长的冰碛,会不会是300年前那次小冰期的遗存呢?他采集了冰碛上的朽木带回去做了碳十四测定,确定是300年前的新冰期时代遗存。后来的考察,李吉均都宿营在这棵冷杉树下。

  这次科考,印证了他在上世纪50年代考察祁连山时埋下的推测: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集中的季风海洋性冰川分布区,那里山高谷深、冰川融化强烈,夏季常形成冰湖溃决及冰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973年—1980年,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李吉均及合作者先后写了《西藏冰川》和《横断山冰川》两部专著,全面阐述了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的现代冰川分布、性质、变化及其与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1978年,李吉均随施雅风、谢自楚等人组成中国冰川代表团,出访欧洲,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冰川学术会议。他看到了美丽的海洋性冰川阿尔卑斯冰川。这次的出国考察大大打开了李吉均的科学视野。他与英国地貌学家德比希尔先生(Edward Derbyshire)等外国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后来邀请德比希尔到兰州大学讲学,这便有了后来的庐山古冰川考察,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中国东部古冰川的大争论。

相关热词搜索:冰川 李吉均

精彩专题 MORE >
技能大赛荣誉榜单 普高班 普高班、职高班、就业班

王辉:麦田里的追梦者

王辉:育种者的生命密码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