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这首抗大校歌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吸引了无数有志青年渡黄河、翻秦岭,奔赴延安。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抗大8期12个分校,培养了20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他们带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从学校出发,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把干部教育放在首位
毛泽东在延安抗大作报告。
邓小平在延安抗大作报告。
1935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党中央估计,在新的形势下,内战终将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将形成,新的民族革命高潮即将到来。面临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之际,党中央在《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必须大数量的培养干部。党要有成千上万的新干部,一批又一批地送到各方面的战线上去。”
当时,从党中央到地方,从领导机关到基层部队,干部特别缺乏。一次,邓小平带着两个马列学院毕业的同志到前方去,走到半途,便被自己人把这两个读书人给留下了。于是,双方打起了官司,都想要人。最后,还是从总司令部抽了两个能教书的同志,才把这两个人给“顶赎”回来。
能读会写,有马列主义修养的干部实在是太少了。1936年5月14日,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延川县大相寺村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说,应利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的时机,抽调大批干部,从军团领导到连排基层干部,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1936年6月1日,抗日红军大学开学典礼在瓦窑堡米梁山上一座旧庙前的空地举行。空地上临时堆起一个土台,放上一张长方桌,摆上几张木条凳,悬挂起“中共抗日红军大学开学典礼”的横幅,庙墙上也贴上红绿标语,整个会场简单而隆重。
“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将红大比作黄埔,激励着红军干部努力学习。
把干部教育工作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要决定。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有战略意义的。抗大第一期共有学员1036人。半年后,这批干部毕业,基本上扫除了文盲、半文盲,至少能达到初小程度。更重要的是,这1000多人在抗大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的洗礼,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成为日后我党的中坚力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