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不再纳入编制管理需要审慎对待。诚如媒体所言,这一政策的出台对编制外人员而言是一大好消息,因为这些人员主要集中在行政、后勤等管理服务岗位,待遇相对较低。但提升编制外人员的待遇,不能拉高就低,让编制内人员的待遇不升反降。毕竟,编制内人员是高等院校的主体,不少优秀人才放弃企业高薪进入高校,编制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一旦取消编制,势必会引起部分人才跳槽,缺失了人才优势,高等院校就会丧失核心竞争力。
其次,就算高等院校不纳入编制管理,也并不意味着与编制管理脱钩。编制对高校而言,不仅意味着财政拨款,还承担着控制高校规模,约束发展规划的职责。取消编制,必须有一套更完善、更符合当前国情、财政需求的管理办法来替代,避免高等院校为了排名而盲目向“高大全”方向发展,无序扩张。国家通过编制管理,不仅能有效协调资源向中西部高校倾斜,还能控制全国范围的专业建设,淡化高校之间的无序竞争。
第三,高校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应分专业分步骤实现,不能一刀切。众所周知,高校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的投入产出差距判若云泥。基础学科的投入多,成效慢,经济效益微乎其微,但基础学科是提高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应用型研究的基础和准备。基础学科研究,横向课题少、技术转移市场小,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依靠财政拨款进行的“出力不讨好”的研究。这类学科的教研人员即使不再纳入编制管理,也应该由国家通过其他途径给予补偿,否则,就可能出现基础学科门可罗雀,应用学科车水马龙的反常现象。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