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概况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我国东部某省会城市公立高中三年级的问卷调查,抽样方法为非等比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该市34所公立普通高中里随机抽取25所,每所高中里随机抽取3-5个高三班级,对所选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全覆盖取样。总样本量约为6500名学生。同时,收集学校教育投入等相关信息。在具体计量分析中使用了抽样权重,以保证加权样本的代表性和分析结果的无偏性。 调查数据与分析 根据样本学校历年中考录取分数线和平均分、历史声誉及教育局专家意见,我们把25所样本学校划分成三类:优质高中4所、一般高中16所、薄弱高中5所。调查显示,优质高中在财物性教育投入的生均数量上并不比一般高中和薄弱高中多,很多指标反而更低(如生均电脑数量、生均实验室、生均图书馆藏书量、生均教学楼面积等),这主要是因为优质高中往往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但优质高中的师资力量优于另外两类高中。优质高中的教师流出率(0.5%)大幅低于薄弱高中(2.2%)。 在校长方面,优质高中的校长担任副校长时间相对较短、担任正校长时间较长,而薄弱高中的校长担任副校长时间较长、担任正校长时间相对较短。此外,根据校长在现任学校任职的平均年数来看,优质高中的校长在职时间更长(10年),而薄弱高中的校长在现任学校任职时间较短(3.4年)。这主要是由于优质高中的校长已经在强校任职,没有特别原因不会轻易调整;而弱校的校长一般从强校的副校长中选任,所以任副职时间长一些。 物质类教育投入在三类高中的差异微弱,但三类学校的生源差异非常大。调查人员统计了三类学校学生的高考和中考成绩、性别构成、农村学生比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由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社会地位排序四个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和文化资本指数(由测量家庭文化资本的通用变量,例如家里的藏书量等,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平均分。其中,考试成绩、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和文化资本指数,都是在整个样本上标准化为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分数。也就是说,样本的平均分数是0。总体而言,优质高中学生的高考成绩和中考成绩均比平均水平高出约0.5个标准差,并且显著高于其他两类学校,而薄弱高中的考试分数则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9个标准差。优质高中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96个标准差,一般高中学生次之,薄弱高中学生最低。此外,优质高中只有4%的学生来自农村,而其他两类学校均有20%以上的生源来自农村。 可以说,目前在教育资源基本充足的地区,教育均衡的主要差异不是财物差异,而是人员投入差异,而且尤其以生源质量差异为主,很多家长在择校时也抱着选同学的目的。目前,要进行的招生制度改革是为了推进教育均衡,即把成绩好的学生、成绩一般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混合在一所学校里。为了验证这一政策的科学性,我们就要回答两个问题:与留在薄弱学校相比,成绩不好的学生如果进入一般学校或优质学校,其高考成绩能否显著提高?与留在优质高中相比,成绩好的学生如果进入一般学校,其高考成绩是否会下降? 为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简单比较不同学校的高考成绩差异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因为我们无法区分优质高中的学生高考成绩好,到底是因为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强,还是因为优质高中教学质量高。我们也无法区分薄弱高中学生的高考成绩差,到底是因为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差,还是因为薄弱高中给他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剥离生源本身带来的差异,我们进行了准实验设计——倾向分数配对法(PSM)。 调查采集了三类高中的学生中考成绩原始分的频数分布情况,三类学校的频数分布均有重叠交集。虽然优质高中的生源最好,但一般高中的学生中也有一批学生与其中考成绩相当;虽然薄弱高中生源质量最差,但在一般高中的学生也有一批与其中考成绩类似。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般高中的学生中,为优质高中学生群体找到一组学生作为参照组,使优质高中学生与其在一般高中的参照组学生在进入高中前的学业表现(中考成绩)、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资本、户口、性别等方面都相似,然后比较这两组学生三年后的高考成绩是否有显著差异。如果没有差异,则说明对于入学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他们不论进入优质高中还是一般高中,其高考成绩均不受影响。同理,我们也能为薄弱高中的学生在一般高中的学生中找到一个初始水平可比的参照组,然后比较这两组学生的高考成绩差异。如果参照组的高考成绩显著高于薄弱高中学生,则说明,对于低分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能够进入一般高中,则其高考成绩能显著提高。 调查还针对语、数、外三科及高考总分,分别报告了简单的均值比较和PSM分析结果。高分学生、一般学生和低分学生混合在一所学校的做法是否削峰?简单的均值比较(也就是大家一般所关注的不同学校的高考结果差异)显示,优质高中比一般高中的高考总分高0.38个标准差,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源质量差异所导致的,而非优质高中的贡献。因为根据PSM结果,也就是准实验设计分析,比较优质高中学生与其在一般高中的参照组的高考成绩,并无显著差异,其差异值甚至为负。也就是说,以一般高中为代表的能力混合分组并没影响高分学生的高考成绩。 低分学生被招入一般高中,与高分学生和一般学生一起学习能否填谷?我们进行了第二组准实验分析。简单地对比薄弱高中和一般高中的高考成绩,前者比后者低1.1个标准差,这是老百姓所看到的薄弱中学的低质量教育。那么,应用PSM准实验法,薄弱高中依然比其在一般高中的参照组至少低0.2个标准差,这说明两类学校高考差异的0.9个标准差是生源质量带来的,只有0.2个标准差是薄弱学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低分学生能够进入一般高中学习,其高考成绩可以提高0.2个标准差。因此,把低分学生混编入一般高中,可以填谷! 针对这样的平均结果,也许有人会提出另外的质疑:如果把成绩最差的学生招入最好的高中,他们可能会因为基础差而无法适应挑战度高的学习,这对他们是一种伤害。为此,笔者专门挑出了三类高中里中考总分低于400分的学生进行分析。优质高中共有11名中考总分低于400分的低分学生,一般高中52名,薄弱高中80名。这三组学生的中考总分分别低于全市平均分4.15、3.16、3.14个标准差。经过三年学习后,优质高中的11名低分学生的高考总分接近全市平均水平,而另外两组低分学生的高考成绩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47和1.89个标准差。进一步的PSM准实验分析表明,如果优质高中的这11名低分学生当年没有进入优质高中,而是去了薄弱高中,则其高考成绩将降低2个标准差!也就是说,最好的学校也能帮助最差的学生大幅度进步。 结论与讨论 总体而言,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强有力地支持目前进行的生源均衡化招生改革。高中阶段的生源均衡化会显著提高低分学生的学业表现,而对优质学生的学习结果没有负面影响,即“只填谷,不削峰”。这意味着生源均衡化招生改革可以同时提高教育公平(提高低分学生、农村学生、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育质量(高分学生成绩不下滑、低分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则整体学业表现提高)。这一研究结果对增强社会对这项招生改革效果的信心,非常有意义。 对于这一结论的理论解释,至少有以下几种。首先,从学生个体层面的同伴影响理论来看,成绩好的学生难以从成绩好的同学那里获益,而低分学生却容易从高分学生处获得正面影响。这里有模范作用和高分学生的帮助效应。而只有高分学生的优质学校,学习竞争压力大,可能会导致部分高分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如将高分学生与低分学生混合,前者反而可以获得更强的学习自信,努力成为楷模,并通过帮助低分学生提高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宁为鸡头,不做凤尾”。这一理论在笔者对部分学生的访谈中亦得到验证。 其次,在学校层面,高分学生的存在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难度和要求,这种做法也会同时鞭策与高分学生一起学习的低分学生,这正是所谓的高难度课程效应。而在只有低分学生的薄弱学校,教师则更可能提出较低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也导致薄弱学校的低分学生的成绩会整体下滑。 此外,笔者通过考察一般高中,发现在高分生源流失前,教师工作积极努力,每年都能培养出一批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学生,一般学生和低分学生的学业表现也在上述两种效应的作用下有所提高。但优质生源流失,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问卷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数据反映,优质高中和一般高中的学生对其教师在教学能力、调动积极性和个人魅力等方面的评价基本一致,但薄弱高中的学生对其教师的评价则低一些。 综上,尽管优势学校作为生源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既得利益者,不情愿将自己从“优质高中”变成能力混合分组的“一般高中”。但实证数据和个体案例均表明,生源均衡化招生改革不论从提高教育均衡水平还是从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上,都具有积极意义和明显效果。显然,这种“生源配置”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优势学校在历史上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强力支持,此时更应该在教育综合改革中体现出社会责任感,克服具体困难,积极为促进教育均衡和提高教育质量做贡献。但这一理念的实现,也需要更加细致、科学的设计与论证,需要政府合理设计和执行激励政策,需要广大家长在择校时的理性判断和理性行为的配合。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