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这两篇作假论文和原论文之间的时间差在一年之内,考虑到学位论文的上载和编辑,查验不到是很有可能的,更不用说早前还没有启用“查重”系统的高校。两位涉嫌造假毕业生的导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提到“查重”系统:这个系统不是学校没有启用,就是启用了没有查出来。
判断论文是否抄袭,“查重”系统是否可靠尤为重要。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搜索“论文”,可以轻松找到“论文查重”“论文代写”等服务的网页链接。这些所谓“服务”号称,可以准确快速“查重”,并提供修改建议,修改后的论文能保证顺利通过。可以想象,除了那些一眼望去高度雷同的论文,还有更多经过巧妙处理躲避了“查重”的论文,出现在了“监管真空地带”。这表明,现有“查重”系统,确实存在可以被利用的漏洞。
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服务”呢?这或许是由于,学生对于“论文”的需求很大,进而催生出了一个有着完整利益链的“市场”,来帮助一些学生“过关”。那么,本该以学业为重的学子,又为何需要“帮助”呢?这又引发了另一思考,是造假成本太低,学生“勇于”造假?还是学生的能力达不到毕业要求,从而需要论文造假?
针对上述问题,尽管教育部有《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也发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法规细则,对于论文作假行为的约束和惩处力度依然不够。
除此之外,还可将论文作假纳入诚信档案进入个人征信系统,对参与论文答辩的老师也应严格考核,杜绝答辩“走过场”。同时,是否可以在毕业生的评价体系上进行一些调整,建立更加多元的评估标准,不以一“文”定学位。这或许能逐步解决“假论文”问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