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成长的质量并非由“成功的数量”所决定

发布时间:2016-02-22 09:44:32

浏览量:

分享到:

  进入新年,不少关于学生自杀的校园新闻令人叹惋:合肥师范学院一名大四女生因考试不理想,从20楼跃下;陕西澄城县一女生因学习压力服敌敌畏自杀,后经抢救脱离危险;济南一初二女生因作业问题跳楼自杀;杭州主城区一小学四年级男生因作业未完成跳楼……

  在笔者看来,众多悲剧的产生,固然有个体的特殊因素,但不能回避其中的共性问题。长期以来,家庭、社会、学校到学生自身,都过多地关注成功而忽略了成长过程。

  美国教育家肯?贝恩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一书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都有一个“贪图享乐的大脑”,要让学生轻松获取快乐学习的喜悦,秘密就在于“享受过程,而不仅仅追求结果”。学生享受成长过程的前提是社会、家庭、教育机构要真正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着眼于学生在不同阶段所能够承担的身心负担和心理状况,从而为学生设计出更加快乐、自觉、主动的学习环境,而不是试图把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打上成功的烙印。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应该多一点“成长学”,少一些“成功学”。

  而在目前,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一直到步入社会之前,我们还是关注学生的成功多了一些,没有专注于其成长:学校根据学习成绩进行的分班,这意味着进入“优班”是一种成功;通过升学考试进行选拔,意味着进入“好学校”是一种成功;对兴趣爱好的培养,喜不喜欢并不重要,关键看是否成功地考到了N级证书;当一个“乖学生”还不够,当上了“干部”才是一种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身心负担则少有关心。

  成长的质量由“成功的数量”来评判,学生怎么会感到快乐呢?肯?贝恩在他的书里描述一位高中生的话:“我的唯一目标就是高分。如果得不到,我就十分自责。”这其实正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关于成功的明示和暗示所形成的心理定势。没有得到高分,或没有完成相应的“成功测试”,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心理恐慌和自责,加上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在心理上产生过于沉重的负担,个体悲剧自然难免。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教授说:“千万不要忘记,学生的成长才是一所大学声誉的最重要、最长远的根源。”让学生明白学习只是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在不断的测验中看到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这很重要。成功本来只是外在形式,一种单向的评价方式;而成长包涵着由内而外的诸多变化,最根本的在于身心健康。

  对于教育来说,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是评价学生成长的最重要“指标”,开设的课程及其学业成绩,只是为实现这一最重要指标所采取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的学习快乐起来,其实是让学生的成长快乐起来。我想,这应当成为家庭、社会和教育机构的共识。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数量 质量

精彩专题 MORE >
技能大赛荣誉榜单 普高班 普高班、职高班、就业班

育人是美好教育的核心

留美学生凌虐同胞,是自由太多惹的祸?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