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所呈现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复一日地从事着对“根”的呵护和培育,只为了明天的“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我们把他们称为“护根者”。
黄珊:遇见孩子,发现更好的自己
黄珊与孩子们在一起 幼儿园供图
黄珊 研究员,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现任北师大实验小学与实验幼儿园分党委书记、实验幼儿园总园长、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家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
玉兰为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的园花,在各个分园都有种植。玉兰寓意报恩、纯真的爱,和幼儿教师面对孩子应有的职业操守有着天然的契合。幼儿园以此勉励教师和孩子纯洁地爱、真挚地感恩。
她从来不发脾气,不仅是对园里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也如此。
她不仅自己不发脾气,也见不得别人对孩子发脾气。有一次,她敲开陌生邻居的门,直言:“你不能打孩子,打孩子解决不了问题。”邻居奇怪地说:“家里没孩子,只有一只猫。”
她跟很多老师开玩笑说,自己并不是特别了解幼教才干这行的。但实际上,熟悉她的老师都认为,她的性格就十分适合干这个。
幼儿教师特质
黄珊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干了28年,除了厨工和保健医生,什么岗位都干过。其实,她也去厨房打过杂儿。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吃得没那么好,她帮着厨房做冬季储备,运大白菜、做西红柿酱的经历,都成了如今有趣的回忆。
她最多的时间还是在班里。“她带班就是正面教育的典型,跟孩子说的所有的话都非常正面。”13年前,跟黄珊一起带过班的新入职教师韩丹,至今还能学得上来她说的一些话:“我今天非常高兴,因为看到所有小朋友都坐得非常直,小靠背非常舒服,小手轻轻搭着……”
那时,班里有好几个特殊孩子,智力迟缓的、轻度脑瘫的、自闭症的都有,但她一视同仁,不会偏向。有个控制不住的孩子,总是喜欢东杵西碰的,她做活动时会先挑这个孩子的优点说,然后讲个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小故事,把这个孩子的优点放大,让同伴觉得他也有优点、特长。这样一正面引导,孩子就能自我约束了,好的班级氛围也出来了。
黄珊常说,对孩子的心要公平公正,这真的很重要。所有的孩子,不管来自哪一个家庭,在你身边了,就是希望得到你一样的爱,这是作为教师无条件必须要做到的。否则,你跟一个妈没有区别,“妈可以只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教师的爱一定是高于母爱的,更理智、公正,更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和黄珊搭班的两年,韩丹就像是她的“关门弟子”,她笑称自己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范”开始的,开了小灶,没走弯路。
几年后,韩丹有了孩子,闲聊时曾问黄珊:“您真的从不对孩子动手吗?”黄珊反问,有什么值得动手的吗?发脾气只能证明自己教育的无能。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如果自己都没有办法,怎么能指导别人,最起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才有说服力。
为了教师离开孩子
黄珊自称没有任何当官的欲望,所以当别人看得很重的“总园长”一职落在她身上时,她很犹豫。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老师,应该和孩子们在一起。
促使她决定“出班”的是这样一个观点:你在班上固然好,造福了几十个孩子和家庭,但如果出班,能培养更多的老师,造福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黄珊觉得,幼儿教师就得追求做一个“完人”,因为孩子接触什么样的你就学什么样。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保教工作。因此,培养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
黄珊读师范的那个时代,选拔幼师学生,不管是学习,还是形象,包括腿直不直,所有细节都精挑细选。然而,如今最让她担忧的是,现在的幼师专业,入学门槛太低了。
当了园长后,她坚持所有新招聘的教师由自己亲自挑选。每年寒暑假之前,她满中国跑,有时5天能跑4个高校。通常,她到了学校后会先作个讲座,介绍一下幼儿园,听过讲座后留下来的学生,她一个一个过,先看歌、琴、舞技能,再面谈对职业的认识和对幼儿园的看法,最后看平时成绩。
招聘教师是一个非常辛苦的活儿,一些艰苦的经历给同行的徐兴芳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黄园长落枕了,脖子疼得不行,得转过身子说话,就这样,还带着我们跑了4个高校。”徐兴芳觉得,一个总园长,能吃苦到这种程度,身上的责任和担当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黄珊是名副其实地把钱都用在教师培养上了。新老师进来后,园里对他们的培训一定是细致入微的,相当于重新培养一遍。她会跟他们说,你们要知道,自己其实是从一所学校进入了另一所学校,毕业并不是终点,在北师大的土壤里,只能从“零”开始,重新学习。
不忘初心,稳中求进
自从2007年担任总园长至今,北师大实验幼儿园没有扩张一所分园,而是多了三个中心:研究中心、培训中心、发展中心。
研究中心有30个研究生,分散在总园和四所分园里。有很多人觉得研究生到幼儿园是浪费,但黄珊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中国的学前教育要做出中国特色,真正能够辐射到所有需要帮助的幼儿园,确保教育质量达到较高标准的话,一定要有科研的力量。”
研究生到了园里,黄珊要求他们先做两到五年的带班老师,适当的时候再根据自己的优势做教研员。她告诫研究生:“一定要跟幼儿园的老师打成一片,否则你的理论和实践是不统一的,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理论。”
其实,北师大实验幼儿园一直有教科研的传统,百年来一直在遵循教育规律的这条路上探索科学教育的方法。黄珊一路走来,参加过庞丽娟、冯晓霞、刘焱等学前教育专家的课题。她感谢环境给了自己这样的成长机会,现在做了管理者,她要给更多的老师创造机会。
培训中心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她帮助更多老师的梦想。北师大把学前教育培训中心放在了幼儿园,黄珊一方面对内做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对外把本园优秀队伍积累出的经验,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近5年来,幼儿园下大力气发展这三个中心,黄珊认为这是为幼儿园未来发展打好基础的保障,比快速扩张分园意义更为重大,“我不希望火车头跑得很快,最后一回头,车厢都没了,那样太不负责任了。说我胆小也好,比较稳也好,如果不是力所能及,就不能冒这个险。只要我在位,质量就是第一位的,没什么可商量的。”
不忘初心,稳中求进。黄珊的某些个性特质似乎已与百年老园文化融为一体。百年来,幼儿园以“倡导开新”为己任,曾在1923年创立了全国最早的蒙台梭利实验班,后来在苏联教育的影响下,尝试了“分科教学”。一路走来,陶行知、陈鹤琴等学者的教育思想,都给了幼儿园一种方向性指引,幼儿园以开放的心态,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我总觉得,到了我们这个程度,会更回归原点和自然。”黄珊曾跟老师们开玩笑说,为什么北师大幼儿园很少跟风,就是因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追寻以儿童发展为根本的理念,“说白了,当所有人都在跟你喊往这踢、往那踢的时候,你记住往球门踢就对了。对我们来说,球门就是以儿童为本。你做的一切,最核心的是帮助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和家庭。”
一个追求极致的人
在北师大实验幼儿园校本部,有一面会说话的陶瓷雕塑墙,它讲述了幼儿园孩子们的故事。老师们从四所分园上千幅儿童画中精心挑选出作品,组合成一大幅画面,再分割成等大的70份,经过窑场工坊加工,最终凝固成了幼儿园会说话的墙面。
这面儿童作品墙,由70片陶瓷组成,出自景德镇。为了这面墙,黄珊亲自跑了三趟,路途遥远,条件艰苦。有一次大冬天的晚上,空调坏了,只能穿着衣服裹着被子入睡,回来后就生病了。
“把孩子普通作品用最精湛的传统艺术呈现出来,她对孩子作品的这种尊重,实际就是以儿童为本理念的体现。”徐兴芳多次体会黄珊的做事风格,觉得她是一个特别执着、细致,甚至追求极致的人。
很多老师还记得,汶川地震那一年,她带了一批骨干教师到灾区支教,亲自带2-12岁的60多个孩子跳舞、跳操、唱歌。那时候,一天到晚饭都吃不上,余震不断,有时得踩着水做活动,有一次连水里都过电了。就这种艰苦的条件,她待了22天。“本来说好按梯队陆续去,每个园去一周,但她上去就不下来了。我们后边的梯队都备好课了,她却发短信说,这边太危险了,你们都不能来。”徐兴芳回忆说。
“做人做事都不勉强别人,她做到了,你看到她这样,就知道应该这么做事。”“关门弟子”韩丹曾经细细体味过黄珊的做事风格,觉得她的作风就是让你在工作中慢慢理解她的用心。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回首28个逝去的春秋,黄珊起初并非因为热爱而选择了幼教,但遇见了孩子,激发了她身上的幼儿教师潜质,使她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