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深度课改改什么

发布时间:2016-01-25 09:33:50

浏览量:

分享到:

  中国教师报:从2001年开始试水课改到今天,课改已真真切切地步入了深水区。在此背景下,“深度课改”逐渐成为一个显性概念。如何理解深度课改,深度课改究竟深在何处? 

  田保华:深度课改是有目标的,在我看来,能够真正体现教育本质的课改才是有深度的课改。课改初期,为什么会出现教学目标虚化、教学方式形式化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课程思想、课改理念的理解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课堂必然是深度课改绕不过去的地方。深度课改背景下的课堂需要重新定义,或者说要扩大其内涵和外延。学科学习的地方是课堂,班会是课堂,校园是课堂,社会是课堂,大自然也是课堂,凡是孩子能够抵达的地方都是课堂。 

  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文化高度进行重建的话,课改一定能够走向深处。深度课改不仅要改变学习方式,还要改善生活方式。深度课改既要关注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也要关注教师工作生活得更幸福。如果课改让教师工作没有幸福感,只有疲惫感,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教师群体的“心理贫困”。“角色错位”会导致教师不幸福,如果教师总是以统治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师生关系必然紧张,工作的幸福感会荡然无存。“专业不专”会让教师不幸福,教师专业不专就可能导致职业倦怠。我想,深度课改就是要引领更多的教师走向专业学习,走向研究之路。 

  顾飞宇:深度课改可作如下解读,一是深度课改的“方向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度课改的总指引,“互联网+”是深度课改的教育技术总平台;二是深度课改的“理念平等化”,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三是深度课改“操作个性化”,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慎搞“一刀切”;四是深度课改“成果体制化”,要构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机制,促进形成制度化成果;五是深度课改“推广专业化”,深度课改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推广先进的课改成果,教师要观念现代化,能熟练运用教育新技术。 

  王利民: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伴随着相应的教育方式变迁。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是个别化农耕教育,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是规模化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育。如今,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与之相适应的将是个性化、分散化、网络化的个体教育。 

  信息时代催生的“互联网+个体教育”是深度课改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目前,课堂改革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信息化迅速推广,“重教轻学”的局面得到了较大改观。但许多改革因为没有跳出整体推进的圈子,没有伤筋动骨,仍然缺乏实质性突破。 

  当前,中小学教学的核心矛盾是学生学习的个体性与教育方式的整体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宰性之间的矛盾。 

  解决上述矛盾必须进行深度课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个体健康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教育,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思维头脑和个体发展优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深度课改改什么

  中国教师报:与初期的课改相比,深度课改更关注什么,要改什么?

  樊 瑞:研究“怎么教”固然很重要,但弄明白“教什么”似乎更有意义。因为方向永远比方法重要,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于是,大家开始研究基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与任务,开始重视人的情感丰富性,开始研究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深度课改将从关注方法走向关注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深度研究学生学情,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难度、深度、宽度、长度和速度——这里的“适合”,并非适合所有学生。事实上,并没有可以适合“每一个”的内容,面对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孩子,再完美的内容都只能适合“这一个”。 

  深度课改将从关注效率走向关注生命。效率体现于结果,生命则充盈于过程。过往的课改,我们走出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实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多向对话;深度课改则将对话指向学习者与自我之间、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就是对自己生命与灵魂的叩问,才会有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的真实发生。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释放出人性的光芒。这个转向,其实是从关注物到关注人的转向。 

  深度课改将从关注技术走向关注文化。不仅让学习者获得知识与能力,而且使之在对话与交往中实现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和成全,实现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义与架构,彼此尊重、包容、欣赏,从“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最终实现“美美与共”,让课堂学习之旅同时成为文化共美之旅。 

  深度课改将从课堂走向课程,课程改革因课堂而实现落地,课堂改革则终将因课程实现升华。当教师真正具有对课程的领导力,真正站在课程的高度审视课堂,课堂则会实现哲学、智慧、文化的共生。 

  王利民:深度课改离不开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我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需学习的问题。深度课改要关注技术助力与教育创新的共同演进和深度融合。 

  深度课改要关注混合式学习。建设“云+网+端”的智慧教育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运用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测量、诊断、评价分析技术改进教与学。线上线下协调联动,把二者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深度课改要关注创客教育。创客教育就是借助3D打印、机器人、创意电子等新型科技设备进行设计制作,实现自己的创意。在创造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尚工重技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做”、“玩”、“赛”、“秀”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优势。创客教育是转向真实世界的学习。除个性化学习外,创客教育将成为学习变革的下一个支点。 

  田保华:深度课改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是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成长规律、认知规律,才能有效支撑他们的学习。就是说,要达到深度课改的目标,就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究竟是谁的?学习能否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学习方式、成长方式、发展方式能发生彻底转变吗?这是深度课改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生在被尊重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获得学科思想和方法,同时又能促进情感和协同价值观。 

  2012年,郑州市教育局专门为学生设置了优秀学习小组奖,每学期表彰一次。2015年又增设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奖。如果我们的孩子每年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就可以逐步知道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成长。我们倡导创客式学习,就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意变成产品,把知识物化,学生不只是消费者,也是贡献者和创造者。 

  让教育真正面向个体

  中国教师报:深度课改有一个共识,就是教育要真正面向每一个个体。而实际上,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面向每一个个体始终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王利民:个体教育的特点是:学生以个体自主学习为主。这是学生个体进行有效学习首先要解决的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根本问题。 

  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内化—外化—内化”学习对象,实现学习对象主体化的过程。它反映了一条学生学习的根本规律:学生学习的个体性。这表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任务要靠自己来完成,这是任何人和物都不能代替的;每一个学生只有进行独立自主的个体学习,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率。 

  具体讲,就是每一个学生从自己的基本学情和具体学习需要出发,自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步调,自主选择和协调适合自己学习需要的课程、具体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形式和考评方式,自主统筹学习时空,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教师以个别指导为主。学生学习的个体性决定了教师指导的个别性。因为教师的导学方式一定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情,所以教师最有效的指导方式是个别指导。要转变教师眼中只有“群体”没有“个体”的教学方式,从“一对多”向“一对一”转变,让学生以“每一位”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你的学生不是一群人,而是每个人。“学”和“导”既能结合又能分开,“学”不依赖教师的“导”,“导”不代替学生的“学”。 

  樊 瑞:“科技”可以成全孩子。决定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核心因素是是否实现了“个别化”:只有实现了个别化,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只有实现了个别化,才有可能让教室里的一群孩子成为“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班”或“这一类”。 

  “小班化教学”曾使这一问题有所缓解,但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教科书上反复强调的“备课要备两头”中的“备学生”,始终停留在笼统和抽象层次。并非理念不先进,也非教师不用心,而是教师精力实在跟不上。如今,一批信息科技产品(学生手持设备)走进具体真实的课堂情境中,让我们感到神奇的是“先学前测”和“达标测评”的结果竟能在瞬间完成,这一关注“每一个”的效果反馈,不仅为教师即时制定或调整课堂教学的难度和深度提供了真实的依据,而且能决定课堂教学的宽度、高度和速度。 

  深度课改不可缺席什么

  中国教师报:深度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在课堂上让深度课改持续发生,发生在课堂上的深度课改不可缺席什么?

  王梅年:深度课改必然要让学生实现在课堂上的真正站立。我们的课堂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生长课堂”。在生长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一、学习什么由学生说了算。生长课堂的学习基于学情,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制定。班级成立“学科研究小组”,研究产生学习目标。上课由“研究小组”宣布目标,各小组根据学习目标和预习问题制定本组的学习目标。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说了算。 

  二、怎么学由学生说了算。生长课堂遵循学习规律实行“自学—合学(对学—群学—展示)—深度自学”的学习流程,整个课堂流程由学生说了算。什么时候自学、自学多长时间、怎么展示、如何自学、如何合学等都由学生说了算。 

  三、学得好不好由学生说了算。课堂学习的每个环节中,都有督查组员根据详细的评价标准来督查每个小组、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同时,每个组的两名组长认真了解每一个组员学了什么、学会了多少,并及时将学情汇报给教师。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由学生说了算。教师需不需要出现、什么时候出现由学生说了算。课堂上,教师是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成果展示的欣赏者、优秀表彰的颁奖者;课前,教师是学习规则的培训者、知识建构的服务者;课后,教师则是反思者。 

  常规管理的标准由学生自己制定,督查工作由学生自己展开,结果评价由学生自己反馈,问题整改也由学生自己做……总之,能由学生说了算的就由学生说了算。 

  樊 瑞:课改前与课改中,有一个显著的区分标识是单打独斗还是协同作战。未来课改是互联网背景下的课改,海量信息需要的是融合与共享。缺席了协同互助的课改将不可思议:“独学”是伴随学习者一生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各美其美”是“独学”方式的基本状态与需求,是发现与创造最好的自己的必由之路。“对学”则为“美人之美”提供了优秀的平台与机会,学伴之间彼此欣赏、敦促、订正、补充、提升,然后享受“共美”成果。“群学”则是“美美与共”的大同局面,教育之功,本就是发展人、成全人的宏大事业。 

  深度课改要用管理保障长效。无论是洋思中学的课堂结构,还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貌似简明易行,实则奥妙无穷。太多的学校顺风而至,虔诚向学,但学成者无几,究其原因,在于管理。 

  课改成败的第一要素是观念,关键在校长;第二要素是团队,关键在中层;第三要素是管理,关键在评价。过程管理,步步为营;知行合一,初心不忘;一以贯之,赢在细节。 

  课改不缺理念,也不缺行动,缺的是矢志不移的坚持。靠什么实现坚持,要靠信念,也要靠管理。所以,能否建立温和而坚定的管理文化,是关乎课改成败而且能否持久最关键的要素。 

  顾飞宇:面对“互联网+教育”,面对核心素养的提出,面对创客时代,这些都要求教师首先是学习者,然后再成为专家型教师。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资源,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进入课堂,他们因为有备而来,让教师成为学习者是必然趋势。学习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中的人有教师有学生,还有人未到场、思想在场的人。如教材的编写者、教具学具的设计者等,他们的编写思想、设计意图都到达了课堂,与在场的人进行着交流。而交流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让不在课堂的教师接收到,也是一种学习。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深度

精彩专题 MORE >
技能大赛荣誉榜单 普高班 普高班、职高班、就业班

当杜郎口邂逅“互联网+”

教育均衡永远在路上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