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时是讲师,退休了却被河南大学返聘为副教授,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人,退休前和退休后却判若两人,这是一出人生幽默剧还是讽刺剧?我看两者兼而有之。相信众多的读者看了这样的新闻后都会心生感慨,发出一声长叹:中国的大学评价机制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优秀的老师连副教授都评不上?
优秀讲师常萍被返聘为河南大副教授是众望所归,但从被返聘的经历看多少有点偶然因素。比如说,她之所以被返聘,一方面是她退休之后网络上的反响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是河大副校长刘志军从网上看到了大家对常萍老师的评价。所以,学校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如果没有网络的热传,或者副校长刘志军没有从网络上看到她的情况,她指定会成为一只沉默的羔羊。
不善张扬是她的个性,但凭对教学工作的贡献也不应该让她吃亏。明明是副教授的水平,却只能委曲地跻身讲师,这是职称评价机制的严重不公。虽然说常萍视名利淡如水,但组织上也应该给她一个名至实归的职称。这既能体现社会公平,也是大学管理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两拒《百家讲坛》的邀请,民间一直称她为“口碑教授”,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为什么有关部门就发现不了?此事说明大学的考评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常萍被称为“三不”老师,看得出她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但不为并不代表她不能为。因为按教学实力她完全具备副教授的资格。她的“三不”是不想在这些事情上耗费过多的精力,从而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教学上。教师以教学为己任,既然把本职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就应该让她享受应有的待遇。
教师常萍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不能只靠网友和校领导的良心发现,更要在制度上进行纠偏。唯有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使此类问题不再发生,才是教育管理部门要解决的当务之急,也是此事带给人们的最大启示。
延伸阅读: